是屋仔、是藏珍閣、還是時光隧道?

徐慧珊 (1990)

舊校舍唯一保留的建築物——「屋仔」將化身為校史館,並於今年3月16日開幕,我有幸先行到此一遊。

進了藏珍閣還是時光隧道?

「屋仔」默默見證了英華的歷史,成為藏珍閣——“1926 Heritage Block”。打開古老的木門,我好像坐上了時光機,回到過去從新認識母校!

起點: 開始和以後(簡介)

1920年代的鋼印上面除了校名和校訓外,更有「倫敦傳道會」字樣。看到兩個一大一小,由道濟會堂(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前身)於1900年學校創立時致送的手搖鈴,耳邊彷彿響起了上下課的鈴聲。還有牒喜蓮校祖呈交倫敦傳道會的報告,以及她與學生的照片。

第一站:女子教育豈為持家有道

您會看見1920年學校正式易名為「英華女學校」的辦學執照;夏靜怡校長及蕭覺真校長在1925年至1959年親筆撰寫的學校日誌;以及不同年代的師姐們(包括1926年最早投考香港大學的、1930年第一位入讀港大的、以及1967年最後一屆的小一學生等)的資料。

學校鋼印 (右) 及合一堂送贈的手搖鈴 (左)
校長撰寫的學校日誌 (1925-1959)

第二站:導航明燈

原來牒喜蓮校祖、夏靜怡校長及蕭覺真校長自1900年起,都分別用過同一本聖經,還在上面簽名!蕭覺真校長留下了她申請教席文件、1955年獲頒的MBE勳章、「校長百寶盒」!還有歷任校長及李清詞牧師的照片、文件及紀念品。

第三站: 教室內、教室外

一雙手織的嬰兒襪,是牒校祖親手編織贈予宣教士初生女兒的禮物。還有很多作業、師生互贈的詩詞和信件、校友會於1949年註冊的證書。足見師生校友在課室內外均有着緊密連繫。

蕭覺真校長獲頒發的MBE勳章
老師寫給學生的詩詞

第四站: 我們是這樣長大的

打開不同年代的詩歌集,一起唱詩歌;參與1915年成立「華光團」(香港女子中學第一個學生組織)的戶外活動;擔任 1950年代的暑期識字班的小老師去教導失學的街童;邊讀1962年《號角》的創刊號,邊回憶自1949年成立的學生會的各項活動;參與1969年第一次感恩節步行籌款;穿起特別設計的T恤,參加1976年第二屆運動會等。還有我們曾經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比賽、校慶音樂劇,讓我們成為今天模樣的英華女兒!

第五站: 百年老校的光影翰墨

回到1900年啟用的校舍,原來只有三個大課室及一個小課室。1927年新大樓啟用,1953年再建成新翼,1967年羅便臣翼落成,學校地址由般含道8號更改為羅便臣道76號。2012年學校重建,我們暫別港島,直至2019年,我們又回到羅便臣道...…

為1976年舉辦的第二屆運動會設計的T恤
1967年學校更改地址通告

第六站: 團團轉,菊花園

似乎是終站,卻是學校教育的起點 ——幼稚園。

英華是香港幼稚園教育的先鋒,也是「屋仔 」的重要歷史。我們一起來玩 「排排坐 」,唱老師原創的兒歌...…

抬頭又見古老木門,外面仍然是陽光普照…您準備好一起踏上英華的時光旅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