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年代的音樂人

伍家琳 ('18)、何嘉盈 ('18)

英華不乏在音樂界發展的校友,今期通訊將聚焦於其中三位:有人於上世紀以新派歌詞,改變傳統粵語詩歌填詞不合音程和語意的形象;有人為保存粵語文化,在本土音樂劇界耕耘多年;有人遠赴歐陸並成為當地新晉花腔女高音。

開創當代粵語詩歌發展先河 -- 翁慧韻 ('67)

還記得《動力信望愛》、《風雨念香港》等經常在音樂課和早會上頌唱的詩歌嗎?多首經典粵語詩歌背後的作曲家及填詞人翁慧韻 (Vivien) 於去年3月17日主懷安息,享年72歲。

翁校友於1983年與有志普及粵語福音詩歌的友人創辦香港基督徒音樂協會 (ACM),在ACM出版的創作中,有77首是她的作品。她透過多場演出將作品推廣至本地社區,甚至北美、澳洲等地。

記者有幸訪問翁校友的堂妹翁偉儀 ('69),她表示翁校友的創作曲調優美,歌詞跟旋律的抑揚配合;傳福音之餘更處處顯露對社會的關懷。她引用自己最喜歡的作品《橋》,指旋律簡單卻帶出變化,歌詞頌讚雙親延伸天父犧牲的浩瀚大愛,而翁校友正正實踐了歌詞所頌揚的孝道,願意放棄香港一切跟隨退休的父母移民到加拿大,獨力照顧父母逾20年。

翁慧韻於2022年主懷安息
1967 年中五畢業同學謝師宴,攝於合一堂地下副堂。紅圈標示的是翁慧韻。
左起:蘇嘉惠 (‘67)、翁慧韻 (‘67)、翁偉儀 (‘69)

回流香港推廣粵語音樂劇 -- 唐家穎 (’97 S4)

童年在收音機收聽的音樂節目滋養了唐家穎 (Serena) 對廣東歌的興趣。她說自己從小對廣東歌情有獨鍾,會拿著歌詞本反覆閱讀,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修讀音樂及音樂教育碩士時,也會悄悄為作曲功課填上粵語歌詞。

唐家穎

2009年回流香港後,Serena在著名音樂製作人鮑比達的工作室擔任製作助理,偶然得到作詞的機會,現已入行十多年,經常與曾為115週年音樂劇《The Nightingale》作曲的作曲家黃旨穎 (Cynthia) 合作創作粵語音樂劇。

Serena 入行後最難忘的經歷,是關於2021年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的《路比和嫲嫲的鐵路5號》,這是她創作規模最大的一套劇目。當時因為疫情,康文署臨時無法邀請外國劇團來港,結果她和劇團「臨危受命」,短短半年內完成製作這套有十多首原創歌曲的音樂劇。

Serena表示近年認識不少小朋友都不會講廣東話,因此萌生了保存廣東話文化的使命感,希望廣東歌可以繼續發展下去。

唐家穎(攝於母校圖書館)

遠赴荷蘭追逐古典音樂夢 -- 張頴琳 ('09)

女高音張頴琳 (Viola) 從小喜歡唱歌,亦曾在中學的歌唱比賽奪冠。然而,她表示在大學一年級時才正式學習聲樂,一位聲樂老師指出她的嗓音更適合演唱歌劇後,她便有了成為職業女高音的志向。

Viola於2015年大學畢業後便遠赴荷蘭深造古典聲樂。一般人可能認為聲樂家只會活躍在歌劇舞台上,但她說:「我不會定義自己為歌劇歌手,因為我希望在現代的古典音樂領域中有更廣層面的發展。」

現時旅居當地的Viola續指,歐洲人更願意接受融會古典和其他樂種的新派音樂,令新晉藝術家有空間創作和表現自己。她曾參與一部改編自莫扎特《魔笛》的實驗歌劇,表演融入了電子和饒舌音樂的元素,亦有採用中國樂器如古箏及借代魔笛的笙。而當地古典音樂界比歌劇界更著重多元共融,所以她的亞洲人身份並沒有成為她發展事業的障礙。

張頴琳(左)擔任 2022 年「文化中國 · 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荷蘭賽區評委
張頴琳(前排)參與荷蘭創作歌手Wende Snijders的De Wildernis巡演的幕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