氹氹轉 菊花園

葉瑞蓮 ( ’76)、譚德恩 (’14)

兩位英華幼稚園的校友蕭炯柱(1950-1952)及程佳明(1959-1961),以及兩位現職幼稚園校長曾嘉儀(’85)與曾詠君(’97),一起訴說著關於幼稚園的一個一個故事……。

英華幼稚園成立於1911年,是香港第一間具正規課程的幼稚園。它起初是一間隱蔽的小茅舍,1926年才建成涼亭屋模樣。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雲密佈,停辦了一段時期,1950年才重開。

難忘點滴

1951年,在綵排聖誕表演時,唸高班的炯柱,驀地給趙先生(陸趙鈞鴻博士)點召出來當指揮。炯柱呆了。「別怕,我來教你!」沒想到,自此他便當上了業餘指揮幾十個年頭。炯柱笑說,對這位啟蒙老師的回饋,也許就是在她結婚時,為她當花童。令炯柱最回味的,是趙先生怎樣教他們種紅蘿蔔,怎樣把成熟了的紅蘿蔔拔出來沖洗乾淨,然後大家像捧戰利品般,興高彩烈地回家去。

佳明津津樂道的,也是聖誕表演。「我們演出《白雪公主》,我本當老鼠,但因鼠服不合穿,臨時改當士兵;於是老師急忙給我度頭圍、做高帽。那時,我真感到自己舉足輕重!」此外,最樂不可支的,是當一大盆細沙和一大盆水放到球場上,大家穿上圍裙,用鏟子、桶子玩水堆沙。

這樣的一個樂園,哪個稚子不嚮往?惟學額有限,須面試表現突出,方獲取錄。「把我難倒的,不是砌積木或數數,而是其中一張卡片上的物件。那是一個有水箱的瓷座廁,我從沒見過!許多年後,趙先生提起這事時,便說她從我當下的表情,已充份了解我的家庭狀况。」

不過,最令趙先生難忘的,卻是她和佳明在面試結束前的一問一答:

「來面試前,你做了甚麼啊?」
「跟全家一起跪下禱告,求天父給我進英華。」

程佳明分享她珍藏的香港倫敦會英華幼稚園成績表和英華女校私立幼稚園畢業證書

重視孩子

嘉儀與詠君邊聽前輩分享,邊點頭稱善。嘉儀常以校訓「寸陰是惜」鼓勵同工,須重視每一個到幼稚園來的孩子,管他是非華裔,還是有特殊學習需要,別讓他們那三年的寶貴光陰白白溜走。

詠君每說及自己在幼兒教育的發展時,總連聲感激母校:紅十字青年團培育出她的自信和積極;英華老師有教無類的精神,至今仍是她的楷模。

1926年建成的幼稚園小屋完好地保存於新校舍內
校方正籌備將幼稚園小屋化身為校史展覽館

功成身退

四位的分享,說明孩子德、智、體、群、美的發展,是在教師的悉心啟迪下、在活動與遊戲間、在笑聲中,一點一滴孕育出來的。英華幼稚園雖桃李滿門,但為了要向政府申領撥款擴建校舍,回應社會對中學教育的需求,學校不得不接受政府的建議,結束幼稚園與小學部;英華幼稚園遂於1963年功成身退。

期待再見

作為香港早期的幼稚園校舍,小屋見證了香港幼兒教育的發展。這棟歷史建築於校舍重建時被納入保育,校方期待日後把它開放,讓它肩負新的使命,向大家縷述英華女校怎樣在香港教育的領域內一直走來,闖出新天地。

左起:關翰章校長、曾詠君、蕭炯柱、程佳明、曾嘉儀、葉瑞蓮、譚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