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拐杖與話別

何其真 (’65) 

感恩古稀之年,可以從多倫多回港參加母校的 125 週年校慶,以下分享一點點我的感想。

「小屋」提醒我們勿忘初心

新校舍的獨特設計,有目共睹。今次重訪母校,令我最感動的是那古舊的「小屋」。其中珍藏了學校卑微卻強而有力的見証,讓我想起「萬事起頭難」的真實。我承認很難體驗當日創校校長、老師的犧牲,但相信她們最期望的,是我們勿忘初心,努力跟隨他們「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腳踪。卓越的公開考試成績固然光彩,對社會的貢獻卻是校祖們的心願。校舍可以重建,初心卻不可忘。

關翰章校長的拐杖和歌聲

雖然我已經忘記了大部分關校長告別的訓詞,但有兩點我不會忘記──他的拐杖和歌聲。在莎士比亞時代的戲劇表演中,演員若表演出色,觀眾會投擲小費作為鼓勵,台上的演員便需屈膝致謝。漸漸 “bend the leg” 演變成為 “break a leg”, 象徵表演成功。同樣,關校長的拐杖也象徵了他的成功,他對學校的貢獻得到了師生和家長們深深的讚賞。另外,最令人驚訝的是關校長的獨唱,不但歌聲繞樑三日,歌詞也充滿盼望,非常感人。

李清詞牧師擇善而固執的榜樣

能夠再與李牧師簡單相聚,實在難得,想不到那是最後一面。李牧師為人爽直,敢作敢言。我們不需同意她的每一句話,但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她對聖經的固執,聖經確實是她人生「腳前的燈」。

在這125 週年校慶,我們帶著感恩的心情深切緬懷校祖,並追憶歷任校長及先賢卓越的貢獻。我們與關校長暫別,心中期待將來與李牧師在天家重聚。